鋰電材料處于整個鋰電池產業鏈的上游,主要由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和電解液四大材料組成。
正極材料是鋰電池電化學性能的決定性因素,直接決定電池的能量密度及安全性,進而影響電池的綜合性能。該環節雖然產值較高,但在議價能力方面“兩頭受壓”(上游資源與下游電池)。
由于正極材料在鋰電池材料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達30-40%,其成本也直接決定了電池整體成本的高低,因此正極材料在鋰電池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并直接引領了鋰電池產業的發展。
從當前時點來看,各類正極材料的馬太效應正在形成,產品開始分層,在主流產品線上已進入至數家頭部大廠之間的動態博弈階段。
中國是全球正極材料主要產能集中地,占比約60%:
鋰電池按照正極材料體系來劃分,主要分為鈷酸鋰(LCO)、錳酸鋰(LMO)、磷酸鐵鋰(LFP)、三元材料(鎳鈷錳酸鋰(NCM)和鎳鈷鋁酸鋰(NCA))等技術路線。
鈷酸鋰成本較高、壽命較短,主要應用于3C產品;錳酸鋰能量密度較低、壽命較短但成本低,主要應用于專用車輛;磷酸鐵鋰壽命長、安全性好、成本低,主要應用于商用車;三元材料尤其是NCM能量密度高、循環性能好、壽命較長,主要應用于乘用車。
高鎳是新的起點,大幅抬升三元材料的進入門檻,當前高鎳材料正在進一步從8系向超高鎳9系發展。
2020年1-11月我國正極材料出貨量接近40萬噸。在量的增長之外,出貨量結構上也有顯著變化,其中磷酸鐵鋰和三元的占比持續提升,貢獻了主要的增量。
2020年1-11月中國NCM三元材料約21%產量出口海外,波蘭與韓國是最主要出口流向;鐵鋰與錳酸鋰產能基本全部匯聚在中國,海外產能占比僅約5%;鈷酸鋰產能中國約占全球70%,韓、日兩國占比約為19%。
國內正極材料環節的產能龐大,頭部集中化趨勢逐步顯現。
其中鈷酸鋰的集中度最高,磷酸鐵鋰次之,三元材料則相對偏低,2020年三類正極材料的CR3份額分別為68%、50%、35%
據高工鋰電數據統計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實現供貨的正極材料廠商17家,相比2019年減少了7家,表明行業洗牌已經開始,產能、技術、客戶結構較差的小企業開始退出市場,集中度有望加速提升。
電池材料代表性企業主要有11家,其中正極材料主要有四家(當升科技、容百科技、杉杉股份、德方納米)。
根據真鋰研究數據顯示,2019年行業排名前三的公司中,德方納米正極材料出貨均為磷酸鐵鋰,容百科技正極材料出貨均為三元材料。
當前全球正極企業的產能布局已不再局限本國,而是全球化布局,其大多謀劃長遠,布局如高鎳化、高電壓、固態電池材料等技術方面。
國內正極材料客戶結構進一步優化,當下聚焦海內外頭部電池商:
三元材料的高能量密度優勢使其在動力領域占據了重要地位,動力電池的發展也帶動了三元材料的放量。
2020年1-11月三元總出貨量為17.8萬噸,同比微降0.7%,其他及海外用量為11.3萬噸。
國內三元正極行業的參與者眾多,由于三元等材料體系的產能投資所需資本開支高且技術迭代較快,常規三元正極制備工藝的壁壘較低,且后續衍生型號眾多,導致技術路線分化,因此三元正極行業的集中度一直較低。
三元材料廠商競爭激烈,格局較為分散,頭部大型廠商之間的份額差距較小,2020年行業CR5約為52%。從動態視角來看,行業集中度呈現上升趨勢。
高工鋰電數據顯示,在2019年國內三元正極市場中,容百鋰電、長遠鋰科、湖南杉杉、當升科技、廈門鎢業、振華新材料、天津巴莫等企業占據主要地位。
2020年1-5月三元電池領域LG化學超比亞迪位列第二,市占率高達19.1%,三元電池市場格局由2019年寧德時代(50.5%)、比亞迪(19.7%)“雙寡頭”格局轉變為你說的(45.1%)、LG化學(19.1%)、比亞迪(17.0%)“三寡頭”格局。
由三元材料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的常規型產品競爭日趨激烈,倒逼企業加快高鎳化單晶化等新系列產品開發,同時加大對頭部電池企業的拓展。
雖然中國占據著全球半數以上的三元材料產能,但在高鎳市場方面國內三元材料企業還有提升空間。
國內真正能夠實現高鎳三元材料批量出貨的企業并不多,出貨量較高的企業主要為容百、巴莫、貝特瑞以及邦普。
據華安證券報告數據顯示,容百高鎳產量占比70%左右,處于高鎳三元行業龍頭地位,巴莫、貝特瑞與邦普則處于行業第二梯隊,當升科技、長遠鋰科、杉杉股份、振華新材等企業距離TOP4都有一定的差距,處于行業第三梯隊。
就當前國內高鎳三元材料的供貨格局來看,2020年國內第一、二梯隊的高鎳三元材料有望繼續擴大其出貨規模,從而躋身全球一流高鎳三元材料生產商地位,而對于第三梯隊的企業而言,如何正確的把握客戶需求,生產出差異化的產品,將成為未來公司發展的重要目標。
受疫情影響,歐美多家車廠選擇關停工廠,松下、LG、三星等企業也相繼關停了其位于歐美地區的電池廠。豐田、松下等企業也開始考慮或者關停日本本土的工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海外市場對于日韓企業高鎳三元材料的需求。
正極材料同行業可比公司經營情況比較:
雖然在與磷酸鐵鋰電池的競爭中,三元鋰電池在安全性和穩定性上略遜一籌,但確具有其他電池無法比擬的電池能量密度、材料成本、續航里程的優勢。
磷酸鐵鋰主要以國內動力領域為主,但過去受補貼標準制約發展幾乎停滯;但隨著磷酸鐵鋰性價比優勢突出,在儲能等非動力領域的應用快速發展,尤其在2019年開始爆發。
在電芯層面,磷酸鐵鋰成本低廉的優勢顯著,使用成本仍然顯著優于三元,在正極和電芯層面有50%和20%以上的降本優勢,并且由于不含鈷鎳等貴重金屬,磷酸鐵鋰價格波動遠小于三元,利于成本管控。
磷酸鐵鋰電池龍頭企業通過差異化創新加大技術領先優勢。從產能規劃格局上看,磷酸鐵鋰行業集中度將顯著提升,已進入領軍廠商之間的拼殺階段,2020年行業CR5約75%(CR3為50%),相比之下在2017年度這一數字僅為37%。
在主流企業中,比亞迪、國軒以自用為主,德方納米、貝特瑞、湖南裕能、湖北萬潤則外售。
其中德方納米仍維持龍頭地位,市占率接近30%。2020年底和目前在建產能均位于行業第一,2021年市占率有望回升至29%以上。
湖南裕能在獲得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增資后計劃將產能擴充至10萬噸以上,位于行業第二。
從電池包以及結構層面看,磷酸鐵鋰由于其成熟穩定性,在“刀片”“CTP”等結構創新和成組效率上占據優勢,但是隨著三元尤其是高鎳三元的技術發展成熟穩定,也有提升空間,差距會縮小。
寧德時代的“CTP”技術可以將磷酸鐵鋰電池能量密度提升至160Wh/kg以上,用在三元上則可以提升至200Wh/kg。
磷酸鐵鋰格局變化(2017-2020):
鈷酸鋰主要用于消費電子領域,和消費電子行業景氣度相關度高。2014年鈷酸鋰出貨量3.24萬噸,2019年為6.62萬噸,基本五年實現了翻倍,增速較緩慢;2020年1-11月為6.26萬噸,同比下降2.7%。
鈷酸鋰材料的競爭格局已基本確立,2020年CR3和CR5分別達到68%和84%,其中廈鎢的市場份額升至39%,未來高電壓鈷酸鋰等產品或促使產品壁壘進一步提升,高低端需求分層。
正極材料2020年市場競爭格局:
除寧德時代、比亞迪2家供應商在三元電池和磷酸鐵鋰路線均有較高的市場份額之外,其他競爭對手大多專注于一種技術路線,比如專注三元的力神、中航鋰電、孚能科技,專注磷酸鐵鋰電池的國軒、億緯鋰能等。之前的動力電池供應商沃特瑪、比克電池等份額逐漸縮小,產能出清。
未來高鎳三元和磷酸鐵鋰電池將分別憑借性能和價格優勢占據國內動力電池市場的主要份額,改變目前中鎳三元為主的局面,預計到2025年高鎳三元和磷酸鐵鋰電池合計占比將超過80%。
從全球視角來看,日系、韓系領軍電池廠的高端新產品更傾向于通過其內部正極產能或通過其本土供應商來實現推廣和上量,尤其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形成區域供應鏈的趨勢下,該情形愈發普遍,從日韓到歐洲,海外正極材料正在實施大規模的產能建設。
從機遇來看,中國的三元前驅體產能對于全球鋰電巨頭已不可或缺,而中國的正極材料環節也正在持續追趕與日本、韓國的技術差距,未來有望在全球主流、高端供應系統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轉型推動鋰電供給端加碼,疊加汽車電動化浪潮催生需求端爆發,全球即將迎來新一輪新能源產業擴產周期。作為產業鏈上游的鋰電池材料產業鏈有望整體受益。
特別聲明:本站所轉載其他網站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掃描關注
上海聯凈官方微信
隨時了解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