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纖行業也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特征,隨著電子、汽車、風電等領域陸續起量,未來的市場前景較廣。
所周知,新材料被列為“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一大主要攻堅方向,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細分領域,玻璃纖維正在快速擴容。
玻璃纖維誕生于上個世紀30年代,是一種以葉蠟石、石英砂、石灰石等主要礦物原料和硼酸、純堿等化工原料生產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具有成本低廉、輕質高強、耐高溫耐腐蝕等一系列優點。其比強度達到 833Mpa/gcm3,在常見材料中僅次于碳纖維(超過 1800Mpa/gcm3),是一種優良的功能材料和結構材料。
國內市場迎來擴容期
相關機構根據歷史數據計算后得出,玻纖行業的平均增速一般為該國GDP增速的1.5-2倍,歐文斯科寧通過回溯全球1981-2015年的數據發現,全球玻纖需求增速約為工業產值增速的1.6倍。而華泰證券的測算結果顯示,2006-2019年,全球玻纖需求增速與GDP同比、工業增加值同比均有較好的線性關系,其中全球玻纖需求增速約為GDP增速的1.81倍、為工業增加值增速的1.70倍。但歷史數據表明,過去國內的玻纖需求和宏觀經濟指標線性關系較弱,而近年來玻纖需求增速與GDP增速比值明顯高于全球,2018、2019年該比值分別為 2.4、3.0。
追根溯源,這和國內之前玻纖的普及率低有直接關系。
我國人均玻纖年消費量遠低于發達國家人均玻纖年消費量,2019年,我國人均玻纖消費量約2.8kg ,而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的消費量在4.5kg左右。
中國玻纖應用的前三大領域分別為建筑、電子電器、交通運輸,占比分別為34%、21%、16%。
其中電子電器領域玻纖消費最大的方向為用于制作印刷電路(PCB)中覆銅板(CCL)的電子布,電子布消耗了絕大部分電子紗(約95%)。國內電子紗正在進行國產替代,進口量占我國電子紗產量比例逐年下降,部分高端產品逐步實現進口替代。
隨著5G商用的持續推進,對PCB的需求量明顯提升,數據中心大規模建設及帶來的服務器需求放量,將成為短期驅動PCB市場增長點的最大動能,而無人駕駛、AI應用等都為PCB提供了長期的需求支撐,電子領域未來大概率會為玻纖帶來增量市場。
全球能源環境政策趨勢使得交通輕量化成為行業的長期課題,應用玻纖增強復合材料等輕量化材料為主要途徑之一,但我國與世界領先水平差距較大。德、美、日是當前汽車輕量化材料使用比例相對較高的國家,其中德國的汽車輕量化材料應用占比約 25%,為全球最高,我國汽車在輕量化材料應用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如鋁及鋼用量約是國際先進水平的一半左右,鎂合金用量則是歐洲先進水平的1/10左右,我國汽車用玻纖需求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據中國纖維復材網數據,2021年,全國玻璃纖維產量達到 624萬噸,相比 2001年的 25.8萬噸,我國玻 纖行業近20年的CAGR高達17.3%。從進出口數據看,2021年全國玻纖及制品出口量為168.3 萬噸,同比增長26.5%;進口量為18.2萬噸,維持正常水平。
起步晚,進步快
我國玻纖行業起步于上世紀50年代,真正形成規模化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以后了,發展歷史相對較短但成長迅速,目前已成為世界玻纖產能第一大國。
國內玻纖行業在不同細分領域形成了差別定位。
在粗紗領域,中國巨石產能全球第一,擁有規模和成本優勢。風電紗領域巨石與泰山玻纖優勢明顯,其研發的 E9 與 HMG 超高模量玻璃纖維紗技術含量較高,能夠適應葉片大型化挑戰。電子紗/布領域技術要求更高,光遠新材、宏和科技、昆山必成等處于領先地位。玻纖復材領域,長海股份是細分龍頭,已形成玻纖-樹脂-復材完整產業鏈。
中國巨石、泰山玻纖、重慶國際三大企業在產能規模上處于第一梯隊,而且遙遙領先,三家企業在產玻纖紗產能占到國內的29%、16%和15%。放在全球范圍內來看,國內三巨頭在產產能也占到全球總量的40%以上,與歐文斯科寧、NEG(日本電氣硝子)、美國JM公司并列為全球六大玻纖企業,六家合計占全球產能的75%以上。
玻纖行業具有明顯的“重資產”特征,除材料、能源成本外,折舊等固定成本占比也很大,因此成本優勢就成了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之一。玻纖生產成本中的核心為材料,約占 30%左右,其中國內企業主要使用葉臘石作為原料,約占生產成本的10%。能源動力約占 20%-25%,其中天然氣約占生產成本的10%。此外,人工、折舊等其他成本項合計約占35%-40%左右。行業向前發展的內在核心驅動因素就是生產成本的下降,縱觀整個玻纖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玻纖企業的降本發展史。
在原料端,頭部幾家玻纖龍頭均通過控股或參股礦石生產企業來提升礦物原料在品種、數量、質量方面的保障能力。例如,中國巨石、泰山玻纖、山東玻纖先后通過自建礦石加工廠實現了向產業鏈上游延伸,盡可能的降低礦石原材料的成本。中國巨石作為國內玻纖行業的絕對龍頭,其原料的成本是最低的。
如果和海外企業作對比,國內外企業在原料成本上的差異不大,基于各國的資源稟賦不同,本土企業采用葉蠟石做原料,而美國企業多采用高嶺土做原料,礦石成本大約70美元/噸。
在能源成本層面,中國企業是有劣勢的,中國噸玻纖紗的能源成本約917元,美國噸能源成本折合人民幣約450元,美國能源成本比我國低467元/噸。
玻纖行業也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特征,隨著電子、汽車、風電等領域陸續起量,未來的市場前景較廣,因此周期的上行階段有望延長。
特別聲明:本站所轉載其他網站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掃描關注
上海聯凈官方微信
隨時了解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