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陶瓷材料如碳化硅、氧化鋁、氮化硅等,具有強度高、耐腐蝕、質量輕等優點,但是這類材料也有致命的缺陷,就是高脆性,在受到應力沖擊時容易導致斷裂。而采用高強度、高彈性模量的纖維與陶瓷基體復合可阻止裂紋的擴展,從而得到具有優良韌性的纖維增強陶瓷基復合材料,既可以保留陶瓷材料的優點,又能克服掉陶瓷材料脆性高的弱點,是提高陶瓷韌性和可靠性的有效方法。
纖維增強陶瓷基復合材料就是以陶瓷材料為基體,以陶瓷纖維、晶須、晶片或顆粒為補強體,通過適當的復合工藝制備且性能可設計的一類新型材料,具有高強度、高模量、低密度、耐高溫、耐磨耐蝕和良好的韌性等諸多優點,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與其他復合材料相比,纖維增強陶瓷基復合材料的成型工藝相對復雜,制備周期長,成本高,對設備要求也高,成品率較難保證。因此,纖維增強陶瓷基復合材料通常應用于高精尖領域,應用于熱結構部件的典型代表有C/C、C/SiC及SiC/SiC復合材料。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開展該類材料在航空發動機上的應用,我國也緊隨其后展開了廣泛的研究。
纖維增強陶瓷基復合材料
好比構造齊全的“人體組織”
纖維增強陶瓷基復合材料的結構一般包含四個部分:補強纖維、界面相、基體及表面抗氧化涂層。其中補強纖維相當于復合材料的“骨架”,是復合材料的主要承載結構單元,復合材料的強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增強纖維的強度。纖維可分為短切纖維和連續纖維。短切纖維的長度一般在150mm以下,通常采用顆粒彌散及晶須復合增韌的方法來實現與基體的復合;連續纖維則具有較大的長徑比,能夠實現沿長度方向的不間斷增強效應,可靠性較高。包覆在纖維外的界面相相當于連接在骨架上的“筋”,是復合材料的傳載結構單元,主要作用是將復合材料的載荷傳遞到盡可能多的纖維上。基體則相當于復合材料的“肌肉”,是形成復合材料外形和剛性的基本結構,基體應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耐腐蝕性能,在服役環境中起到保護纖維和界面的作用。而表面涂層則相當于“皮膚”,是復合材料和外界環境直接接觸的結構單元,是保護復合材料內部結構的第一道屏障。
纖維增強陶瓷基復合材料
應用潛力巨大
提到纖維增強陶瓷基復合材料,首先要說的就是碳/碳(C/C)復合材料,碳纖維最早起源于1860年英國人用于燈絲的炭絲,經過200多年的發展,碳纖維已成為研究最成熟、性能最好的纖維之一。20世紀60年代以來,受先進飛行器的要求所推動,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制備獲得很大發展。與金屬材料相比,C/C復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熱性、極小的熱膨脹率、很輕的重量(只有鐵的1/5)、良好的耐腐蝕性等性能優勢;與石墨相比,C/C復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強度、更好的韌性,不易破碎;與樹脂相比,C/C復合材料能耐更高的溫度(最高耐溫達2800℃左右),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和極高的耐摩擦性;與單相陶瓷相比,C/C復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韌性、極佳的耐沖擊性和易加工性。這些特性使其應用領域涵蓋軍用戰略導彈、載人飛船等再入飛行器的熱端部件,飛機、汽車和高速火車等剎車材料,廣泛用于民用領域的高溫爐發熱體、爐體、承重板、螺栓、螺母、墊片等。
碳/碳化硅(C/SiC)復合材料具有C/C復合材料的一系列優點,且克服了C/C復合材料在氧化氣氛中易氧化失效的缺點,其抗氧化性能要遠遠優于C/C復合材料,可應用于再入飛行器、空間反射鏡、裝甲防彈等領域。
隨著SiC纖維制備技術的不斷突破,SiC/SiC陶瓷基復合材料作為后起之秀,與C/SiC復合材料相比,其增強相SiC纖維具有高強高模、耐高溫、抗蠕變、耐腐蝕、材料熱膨脹系數小及更佳的抗氧化性等優點,同時克服了碳化硅陶瓷斷裂韌性低和抗沖擊性能差的缺陷,是目前國際公認的最有潛力的發動機熱結構材料之一。
我國高性能陶瓷基復合材料
仍處于追趕先進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組織實施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兩機專項”等系列項目研究,重組、組建了“中國航發集團”“中航復材中心”等研發隊伍與基地,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我國在高性能碳纖維、SiC纖維制備技術的開發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仍存在10~15年的差距。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SiC陶瓷基復合材料已廣泛應用于燃燒室內襯套、燃燒室筒、翼或螺旋槳前緣、噴口導流葉片、渦輪葉片、渦輪殼環等熱端部件,而我國雖然已成功研制出多種SiC陶瓷基復合材料構件,但僅有少數C/SiC、SiC/SiC結構件通過試車和考核,離批量應用尚存在距離。可以說我國高性能陶瓷基復合材料仍處于追趕先進的研制階段。
特別聲明:本站所轉載其他網站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掃描關注
上海聯凈官方微信
隨時了解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