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纖維是指含碳量在 90%以上的無機高分子材料,用聚丙烯腈(瀝青或粘膠)等做原料, 經過高溫氧化、碳化等環節而生成,是目前高性能纖維中具有最高的比強度、比模量的 纖維,且耐高溫也是最好的,主要應用在軍工和工業等領域。
(一)分類眾多、性能出色、應用廣泛
碳纖維的分類標準有很多,目前分類標準主要有:原絲種類、絲束規格和力學性能。 按原絲種類可以將碳纖維分為聚丙烯腈(PAN)基碳纖維、瀝青基碳纖維和粘膠基碳纖 維三大類。其中,PAN 基碳纖維成品品質優異、力學性能優良,且相比于另外兩種碳纖 維工藝難度更低,是最主要的碳纖維品種,目前已成為主流,產量占比超 90%;而瀝青 基碳纖維原料調制復雜,產品性能較低,粘膠基碳纖維技術難度大,成本高,兩者產量 均較小。 按絲束規格可以將碳纖維分為小絲束和大絲束。早期小絲束碳纖維以 1K、3K、6K 為主, 逐漸發展出 12K 和 24K,其生產工藝難度大,價格較高,但性能優異,主要應用于軍工、 航空航天領域;大絲束碳纖維通常指 48K 以上的碳纖維,包括 48K、60K、80K 等,其 生產成本低,性價比高,主要應用于工業領域。
按力學性能可以將碳纖維分為高強型、高強中模型、高模型和高強高模型等。由于行業 內沒有統一的標準來劃分碳纖維型號,而日本東麗長期處于行業龍頭地位,因此其產品 型號具有相對通用性,而我國現行的碳纖維標準型號也逐步追趕上日本東麗。
碳纖維已成為理想的輕量化材料。碳纖維具有出色的力學性能和化學穩定性,模量高, 彈性模量在 230GPa 以上;強度比鋼大,抗拉強度在 3500MPa 以上;密度比鋼低,是鋼 的 1/4,同時具有耐腐蝕、耐高溫、導電性能優和導熱系數大等特點。
碳纖維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主要應用在航空航天、風電葉片、體育休閑、壓力容器、 碳/碳復合材料、交通建設等領域,并在不同領域碳纖維的使用類型也有所差異。當前全 球小絲束碳纖維行業標準制定權和定價權牢牢掌握在美國、日本企業手中,并且因其用 途的敏感性,國外在小絲束碳纖維出口方面實施嚴格管制,我國軍用領域的突破發展受 到影響。
(二)政策助力,產業發展取得成效
我國碳纖維行業發展艱難玉成。自碳纖維誕生以來,高端碳纖維復合材料技術長期掌握 在發達國家手中,早在上世紀 70 年代,國外就已實現高性能碳纖維的批量生產;我國碳 纖維技術研發始于 1962 年,然而長期以來并沒有取得重大的進展;2000 年后,師昌緒 院士提出要大力發展碳纖維產業,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并開始大力支持碳纖維領域 的自主創新;2003 年,光威復材率先生產出碳纖維材料,性能接近 T300 級;2005 年, 我國第一條百噸級 T300 生產線投產;2010 年后,我國碳纖維產量開始增長;2016 年, 中復神鷹千噸級 T800 原絲生產線投產;2021 年,我國碳纖維產量達 2.9 萬噸。
政策高度重視,助力產業發展。2000 年后,我國開始大力發展碳纖維產業,在“863”、 “973”計劃中被列為重點研發領域;2012 年,加快發展碳纖維并提高規?;苽渌?被列入“十二五發展規劃”;2015 年,《中國制造 2025》提出先進復合材料是新材料發展 重點;2016 年,“十三五”提出加強新材料產業上下游協作配套,在碳纖維復合材料領 域開展協同應用試點示范;2021 年,加強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研發應用被列入“十四 五規劃”重點發展領域;2022 年 4 月,工信部、發改委提出攻克 48K 以上大絲束、高強 高模高延伸、T1100 級、M65J 級碳纖維制備技術。從政策導向來看,國家高度重視碳纖 維行業發展,高性能、規?;俏覈祭w維產業的發展趨勢。
(三)原絲和碳化是產業鏈中最核心的環節
碳纖維產業鏈包含從上游原油到終端碳纖維成品應用的完整制造過程。首先,從石油、 煤炭、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中制得丙烯,并經氨氧化后得到丙烯腈;其次,丙烯腈經聚合 和紡絲后得到聚丙烯腈(PAN)原絲;然后,再經過預氧化、低溫和高溫碳化后得到聚 丙烯腈基碳纖維;最后,碳纖維與其他材料結合(樹脂、陶瓷等),可形成碳纖維復合材 料,并應用于下游各個領域。 碳纖維整個生產過程中最核心的環節是原絲制備和碳化。原絲:碳纖維的強度顯著地依 賴于原絲的微觀形態結構及其致密性,原絲的質量和成本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碳纖維的質 量和生產成本,而制備原絲的壁壘來自于生產工藝,如聚合、制膠、紡絲等過程。碳化: 此環節包含預氧化、低溫和高溫碳化,氧化爐和碳化爐是關鍵設備。
原絲生產工藝:按照聚合和紡絲的連續性分為一步法和兩步法,一步法包含聚合、紡絲 過程,兩步法則包含聚合、制膠、紡絲過程;按照紡絲溶劑區分,包括 DMSO(二甲基 亞砜)、DMAC(二甲基乙酰胺)、NaSCN(硫氰酸鈉)等;按照紡絲工藝,分為濕法和 干噴濕紡法,紡絲工藝的選擇及控制是保證高性能原絲穩定生產的關鍵因素。 碳纖維生產工藝:原絲經多段氧化過程后得到預氧絲,預氧絲在氮氣保護下,經過低溫、高溫碳化得到碳絲,隨后經表面處理、上漿、烘干等過程最終得到碳纖維產品,碳化、 氧化環節的溫度控制是影響碳纖維成品質量的關鍵。
目前我國已形成了一步法或二步法濕法/干噴濕法紡絲工藝等國產化技術。其中,吉林碳 谷采用 DMAC 水相聚合濕法二步法工藝;上海石化采用自主研發的 NaSCN 濕法工藝; 光威復材、恒神股份、中簡科技均采用 DMSO 一步法濕法或干噴濕紡工藝;中復神鷹則 采用 DMSO 一步法干噴濕紡工藝。 濕法兩步法比較適合大絲束原絲的生產。國內吉林碳谷在 2008 年就取得了以 DMAC 為 溶劑的濕法兩步法的技術突破,打破了國際巨頭的壟斷,此方法因其經水相懸浮聚合后, 原液和聚合的產量大,故適合大絲束原絲的生產;而其他企業所采用的一步法,在聚合 物以及原液制造等方面限制了紡絲的產量,并且濕法成型的纖維纖度變化小、纖維上殘 留的溶劑少,容易控制原絲質量。 干噴濕紡更適用于小絲束碳纖維的生產。國內中復神鷹在 2013 年率先突破了干噴濕紡技 術,其有效地結合了干法和濕法,在紡絲速度以及原絲性能等方面均具有明顯的優勢。 相比濕法紡絲,干噴濕紡噴絲頭不直接浸入凝固浴,而是在進入凝固浴之前先經過空氣 層,紡絲液在空氣層中發生一定的拉伸流動,不僅提高紡絲速度,還有利于大分子鏈的 取向,從而原絲結構更為均勻致密,力學性能更高。
未來國內碳纖維需求保持高速增長。根據賽奧碳纖維《2016-2021 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 場報告》,從全球的維度來看,碳纖維需求量從 2016 年的 7.65 萬噸增至 2021 年的 11.8 萬噸,CAGR 為 9.02%,2021 年同比增速從 2020 年的 3.05%提升至 10.42%,2025 年預 計全球需求量達 20 萬噸,未來 4 年 CAGR 為 14.10%;從國內的維度來看,碳纖維需求 量從 2016 年的 1.96 萬噸增至 2021 年的 6.24 萬噸,CAGR 為 26.06%,2021 年的同比增 速高達 27.69%,2025 年預計國內需求量為 15.93 萬噸,未來 4 年 CAGR 為 26.37%。
從應用領域來看,2021 年全球和國內碳纖維的主要應用領域均是風電葉片。2021 年全球 碳纖維需求量占比前三的領域分別是風電葉片(27.97%)、體育休閑(15.68%)和航空航 天(13.98%);而國內占比前三的領域分別是風電葉片(36.07%)、體育休閑(28.05%) 和碳/碳復材(11.22%);風電葉片、體育休閑、航空航天、碳/碳復材等領域的需求占據 了碳纖維需求的主要部分。
(一)風電行業的持續高景氣推動碳纖維未來空間廣闊
風電葉片主要由樹脂基體(36%)、增強材料(28%)、芯材(12%)、粘接劑(11%)等 組成,樹脂基體主要提供葉片的韌性與耐久度,增強纖維材料則主要提供葉片結構的剛 度與強度。增強纖維材料包括玻璃纖維和碳纖維等,近些年,碳纖維正逐步取代玻璃纖 維,主要因為碳纖維突破了玻璃纖維的性能上限,在風電葉片大型化的同時,還能降低 葉片的重量。 拉擠成型工藝大勢所趨。風電葉片大梁采用的工藝主要有預浸料工藝、碳布灌注工藝和 拉擠工藝。前兩種工藝效率低,成本高,使用較少;而拉擠工藝是一種連續生產固定截 面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成型方法,工藝流程主要包含纖維供給─纖維導向─樹脂浸漬─ 預成型─拉擠成型─牽引─切割─拉擠成型制品,可以減輕主體承載重量,提高生產效 率,降低生產成本等。2015 年以前,大部分廠商主要采用預浸料或真空灌注工藝,采用 小絲束碳纖維,因此平均價格較高;近年來,全球風電龍頭 Vestas 突破拉擠工藝技術, 將小絲束改用大絲束,大幅降低了碳纖維風電葉片的成本,從而大絲束碳纖維拉擠梁片 成為市場主流,明陽智能、時代新材和中材科技等廠商均布局了碳纖維拉擠產線;而 2022 年 7 月 19 日,隨著 Vestas 拉擠碳梁專利的到期,有更多的廠商使用拉擠工藝生產碳纖 維主梁,碳纖維在風電葉片領域的滲透率將快速提升。
風電葉片大型化是未來趨勢,將驅動碳纖維需求增加。2021 年,我國新增陸上和海上風 電機組平均單機容量分別為 3.1MW 和 5.6MW,同比增速為 19%和 13%,相比于 2011 年 的 1.5MW 和 2.6MW 大幅增加。大容量的風電機組需要配備大直徑的葉輪,而風電葉片 的長度越長,掃風面積越大,有利于提高風能利用率和發電量,同時降低度電成本。隨 著運達股份自主研發的 YD110 海上葉片(2022 年 5 月 7 日)和明陽智能 111.5 米海上葉 片(2022 年 6 月 23 日)的正式下線,刷新了國內葉片的最長記錄,未來將朝著 160 米 的大型葉片繼續前進,這兩種葉片均使用了拉擠碳梁工藝,風電葉片的大型化趨勢將推 動碳纖維需求量的上漲。
葉片有效減重,碳纖維經濟性凸顯。我們對不同長度風電葉片(57m、74m 和 90m)的 經濟性進行測算分析,得出將主梁材料從玻璃纖維換成碳纖維后,這三種風電葉片的重 量分別降低 27.0%、24.6%和 32.5%,根據賽奧碳纖維《2021 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 報告》,2021 年全球風電葉片領域碳纖維均價為 16.8 美元/kg,按美元/人民幣匯率為 6.76 換算后,這三種葉片的材料成本增加 28.8%、30.1%和 23.8%,而風電碳纖維巨頭-卓爾 泰克,是能夠批量按 13 美元/kg 的價格來供應碳纖維的,這個成本優勢,是國內大絲束 碳纖維企業的參照系,假設按此價格來測算,這三種葉片的材料成本僅增加 18.0%、19.3% 和 12.8%。隨著風電葉片大型化及主梁采用碳纖維后,葉片總重得到有效降低,碳纖維 經濟性逐漸凸顯。
根據中國風能專委會 CWEA 統計,國內風電裝機規模顯著上行,2020、2021 年分別是陸 上、海上風電補貼的最后一年,搶裝潮導致裝機規模大幅上升,風電新增裝機規模分別 是 54.43GW、55.92GW,2020 年同比增速為 103%,2021 年海上新增裝機量大幅上升, 全年新增裝機量依然保持正增長,2021 年國內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同比增速高達 277%。 《風能北京宣言》提出,“十四五”規劃要為風電設定與碳中和國家戰略相適應的發展空 間,保證年均新增裝機 50GW 以上,2025 年后,國內風電年均新增裝機容量應不低于 60GW,到 2030 年至少達到 800GW,未來國內風電裝機規模有望繼續提升。 隨著風電裝機規模的持續上行,碳纖維在風電葉片領域的需求將快速增加。根據賽奧碳 纖維《2016-2021 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全球風電葉片碳纖維需求從 2016 年的 1.8 萬噸增至 2021 年的 3.3 萬噸,CAGR 為 13%,2025 年預計全球風電葉片碳纖維需求量約為 8.1 萬噸,2021-2025 年間的 CAGR 為 25%,碳纖維在風電葉片領域的市場空間依 然很大。
根據賽奧碳纖維《2016-2021 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2021 年國內風電葉片碳纖 維需求量約為 2.3 萬噸,相較 2016 年的 0.3 萬噸大幅增加,CAGR 為 50%。根據《風能 北京宣言》及過去五年國內陸上風電新增裝機量增速,我們假設 2021-2025 年國內陸上 風電新增裝機量的 CAGR 為 15%,到 2025 年新增裝機量為 72.5GW;根據全球風能理事 會 GWEC 預測,2022-2025 年國內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分別為 4、6、8、10GW;假設 2021-2025 年國內陸上、海上風電平均單機容量增速與 2017-2021 年的增速保持一致, CAGR 為 10%;目前,相比于陸上風電葉片,海上風電葉片的直徑更大,所以碳纖維在 海上風電葉片中應用更廣泛,且隨著風電葉片的大型化,滲透率會進一步提高,假設 2025 年陸上、海上風電的碳纖維滲透率分別為 30%、50%,2022 年相較于 2021 年滲透率大幅 提升是因為 Vestas 拉擠碳梁專利的到期促使更多廠商使用此工藝生產碳纖維主梁;2021 年陸上、海上風電單葉片重量分別約為 17、31 噸,未來隨著風電葉片大型化,重量也會 隨之提升,根據 2020-2021 年單葉片重量的增速,我們假設 2021-2025 每年的增速保持 5%,其中碳纖維占比保持 20%;根據以上假設,我們測算得到未來國內風電葉片領域的 碳纖維需求,預計到 2025 年我國陸上風電所需碳纖維達 5.94 萬噸,海上風電所需碳纖 維達 1.38 萬噸,風電葉片領域碳纖維總需求達 7.32 萬噸,2021-2025 年間的 CAGR 為 34.3%,假設碳纖維單價維持 11.4 萬元/噸(按 16.8 美元/kg,美元/人民幣匯率為 6.76 換 算),2025 年我國風電碳纖維市場規模將達 83.4 億元。
(二)碳/碳復材在光伏熱場中的快速應用刺激碳纖維需求增加
先進碳基復合材料是指以碳纖維為增強體,以碳或碳化硅等為基體,以化學氣相沉積或 液相浸漬等工藝形成的復合材料,主要包括碳/碳復合材料產品(碳纖維增強基體碳)、 碳/陶復合材料產品(碳纖維增強碳化硅)等。碳/碳復合材料是由碳纖維增強碳基體所形 成的高性能復合材料,具有高強度、比重輕、耐高溫、耐腐蝕、熱膨脹系數低、摩擦系 數穩定、導熱導電性能好、尺寸穩定性高等優良性能,是目前唯一在 3000℃以上仍保有 結構強度的材料,其最高理論使用溫度高達 3500℃,是制造高溫熱場部件的最佳材料, 被認為是 21 世紀最具潛力的高溫結構材料之一。 早期光伏行業的生產商大多采用石墨材料構成的坩堝作為熱場系統的保溫材料,而由于 石墨脆性較大,容易產生裂紋,逐漸被碳/碳復合材料所替代,與石墨坩堝相比,碳/碳復 合材料坩堝具有使用壽命長、熱場穩定性高、成晶率穩定等優點,被廣泛應用在單晶拉 制爐和多晶鑄錠爐的熱場系統中。
單晶拉制爐熱場系統主要用于光伏行業中的單晶硅長晶、拉制過程,是制備單晶硅的關 鍵設備,多晶鑄錠爐是多晶鑄錠的關鍵設備。單晶硅爐內,主要有坩堝、保溫筒、護盤 等碳/碳復合材料,大幅提高了拉晶熱場系統的安全性和拉晶速率,顯著降低了運行功率, 對節能降耗起到較大促進作用。2016 年以來,碳/碳復合材料在單晶拉制爐熱場中的替代 率快速提高,碳/碳復合材料坩堝、導流筒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已超過等靜壓石墨產品,2020 年,碳/碳復合材料在坩堝中的替代率已超過 95%,成為光伏熱場系統中的主要材料。
光伏行業的迅猛發展,極大地帶動了碳/碳復材領域的蓬勃發展。在國家產業政策引導和 市場需求驅動的雙重作用下,我國光伏行業實現了快速發展。根據國家能源局統計,2021 年全國新增光伏并網裝機容量達到 54.93GW,同比增加 14%,2016-2021 年的 CAGR 為 9.7%,而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預測,2025 年全國新增光伏裝機量預計達到 110GW, CAGR 為 19%,未來光伏裝機量有望快速提升。 根據賽奧碳纖維《2017-2021 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全球碳/碳復材領域碳纖維 需求從 2017 年的 0.21 萬噸增至 2021 年的 0.85 萬噸,CAGR 為 41.8%,2025 年預計全球 碳/碳復材領域碳纖維需求量約為 2.43 萬噸,2021-2025 年間的 CAGR 為 30%,隨著光伏 裝機規模的快速增加,碳纖維在碳/碳復材領域的需求持續爆發。 根據賽奧碳纖維《2017-2021 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2021 年國內碳/碳復材領域 碳纖維需求量約為 0.7 萬噸,相較 2017 年的 0.09 萬噸大幅增加,CAGR 為 67%。根據中 國光伏行業協會預測,2022-2025 年全國新增光伏裝機量分別為 75、90、100、110GW; 我們假設每 GW 裝機量碳纖維用量的 CAGR 為 10%,預計到 2025 年我國碳/碳復材領域 碳纖維總需求達 2.05 萬噸,2021-2025 年間的 CAGR 為 30.8%,假設碳纖維單價維持 14.6 萬元/噸(按 21.6 美元/kg,美元/人民幣匯率為 6.76 換算),2025 年我國碳/碳復材領域碳 纖維市場規模將達 29.96 億元。
(三)儲氫瓶在燃料電池汽車中的快速滲透推動碳纖維需求上行
根據賽奧碳纖維《2021 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國內壓力容器領域碳纖維需求 主要應用在呼吸氣瓶、CNG 氣瓶和儲氫瓶等方面,保持快速增長的為儲氫瓶領域,呼吸 氣瓶、CNG 氣瓶的碳纖維需求增長量有限。氫在常溫常壓下為氣態,密度只有水的萬分 之一,是所有元素中最輕的,因此高密度儲氫的難度非常大。當前,氫能的存儲方式主 要有低溫液態儲氫、高壓氣態儲氫、金屬氫化物儲氫和有機液態儲氫等,其中高壓氣態 儲氫技術比較成熟,是目前最常用的儲氫技術。高壓氣態儲氫容器主要分為純鋼制金屬 瓶(I 型)、鋼制內膽纖維纏繞瓶(II 型)、鋁內膽纖維纏繞瓶(III 型)及塑料內膽纖維 纏繞瓶(IV 型)4 個類型。
車載儲氫瓶大多使用 III 型、IV 型兩種容器。目前 20MPa 的 I 型瓶在國內得到廣泛的工 業應用,并與 45MPa 鋼制氫瓶、98MPa 鋼帶纏繞式壓力容器組合應用于加氫站中。由于 高壓氣態 I 型、II 型儲氫瓶價格便宜,但儲氫密度低、安全性較差、容易發生氫脆問題, 難以滿足車載儲氫密度的要求;而 III 型、IV 型瓶主要是基于碳纖維增強材料纏繞加工 而成,明顯減少氣瓶質量,提高儲氫密度,多數應用于車載。 國內已產業化的是 35MPa 碳纖維纏繞 III 瓶,國外大多采用的是 70MPa 碳纖維纏繞 IV 型瓶。由于高強度碳纖維工藝尚不成熟,國內 IV 型儲氫瓶的大規模商用化仍需時日, 70MPa 碳纖維纏繞 III 型瓶已少量用于國產汽車中。國內企業采用 III 型瓶的儲氫密度為 3.9%,而 IV 型瓶的儲氫密度可以達到 5.5%,就趨勢而言,成本更低和密度更高的 IV 型瓶是未來發展趨勢。
2022 年 3 月 23 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 年)》,明確氫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方向,是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產業轉 型升級的新增長點,并提出氫能產業各發展階段的目標:2025 年,形成較為完善的氫能 產業發展制度政策環境,初步建立較為完整的供應鏈和產業體系;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約 5 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2030 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 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有力支撐雙碳目標實現;2035 年,形成氫能產業體系,構建涵 蓋交通、儲能、工業等領域的多元氫能應用生態,氫能未來的空間巨大。2021 年全國燃 料電池汽車產銷量分別是 1790 和 1596 輛,2022 年上半年產銷量分別是 1804 和 1390 輛, 同比增速分別為 285%和 290%,產量超過 2021 年全年水平,銷量也將趕超 2021 年水平, 2021 年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約 0.89 萬輛,2025 年要達到 5 萬輛,CAGR 高達 54%,未 來燃料電池汽車的高速增長將推動車用高壓氫氣瓶碳纖維需求的快速提升。
根據賽奧碳纖維《2017-2021 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全球壓力容器碳纖維需求 從 2017 年的 0.56 萬噸增至 2021 年的 1.1 萬噸,CAGR 為 18.4%,2025 年預計全球壓力 容器領域碳纖維需求量約為 2.28 萬噸,2021-2025 年間的 CAGR 為 20%;2021 年國內壓 力容器碳纖維需求量約為 0.3 萬噸,相較 2017 年的 0.1 萬噸大幅增加,CAGR 為 31.6%。 2021 年我國燃料電池汽車銷量和保有量分別約 1596、8922 輛,2025 年保有量為 5 萬輛, 我們測算出 2025 年銷量約為 1.75 萬輛;且根據 Fuel Cell Technologies Office Webinar,每 輛燃料電池汽車上氫氣瓶碳纖維用量約為 0.32 噸/輛,由此測算出 2021 年我國燃料電池 汽車氫氣瓶碳纖維需求為 0.05 萬噸,預計 2025 年氫氣瓶領域碳纖維需求達 0.56 萬噸, 2021-2025 年間的 CAGR 為 82.9%,假設碳纖維單價維持 16.2 萬元/噸(按 24 美元/kg, 美元/人民幣匯率為 6.76 換算),2025 年我國氫氣瓶領域碳纖維市場規模將達 9.07 億元。
(四)附加值最高的航空航天領域碳纖維需求有望回暖
隨著復合材料的快速發展,輕量化結構成為航空飛行器發展的重要方向,飛機復合材料 應用占比逐漸提高,復合材料用量占比已成為衡量航空飛行器先進性的重要標志之一。 起初,碳纖維復合材料主要應用于非承力結構(艙門、口蓋、整流罩等)及飛機內飾, 如早期的波音 757、波音 767,碳纖維復合材料應用占比僅 4%左右;隨著碳纖維復合材 料技術的發展,逐步開始在次承力結構(垂尾、鴨翼、平尾、副襟翼舵面等)上應用, 波音 777 在垂尾、平尾等多處部件中應用了碳纖維復合材料,合計使用 9.9 噸,占總結 構重量的 11%;此后,隨著高性能碳纖維技術的成熟,碳纖維復合材料開始應用于機翼、 機身等主承力結構,以波音最新研制的波音 787 夢想客機為例,其復合材料用量占比約 50%左右。
隨著我國復合材料技術水平及大飛機制造技術水平的提高,國產飛機的復合材料用量逐 漸提高。2003 年研制的 ARJ21 機型復合材料用量僅 2%,主要應用于次承力結構;2015 年研制的 C919 機型復材用量已達 12%,應用范圍擴展至機翼、機身等主承力結構,2017 年已完成首飛;目前我國與俄羅斯聯合研制的 CR929 遠程寬體客機的復材用量將突破 50%,在機身、機翼等部位將大量使用復合材料。
航空航天領域的附加值極高,國內航空航天領域碳纖維需求提升空間廣闊。根據賽奧碳 纖維《2021 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2021 年全球航空航天領域碳纖維均價為 72 美元/公斤,是體育休閑領域的 2.5 倍、風電葉片領域的 4 倍;航空航天領域碳纖維的市 場規模達 11.88 億美元,占比 35%,超過風電葉片及體育休閑領域之和,位居第一。2021 年全球航空航天領域碳纖維需求量僅次于風電葉片和體育休閑,占全球碳纖維需求比例 為 13.94%,主要應用在商用飛機、無人機、軍用飛機等領域;而國內需求占比僅 3.21%, 遠低于全球水平,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2020 年全球航空航天領域碳纖維需求量為 1.65 萬噸,較 2019 年下降 30%,主要是由于 2020 年全球新冠疫情對航空業造成不利影響,民用客機生產廠家對碳纖維的需求有一定 幅度的下降。隨著疫情好轉,飛機訂單也在逐步改善,2021 年新增運輸飛機 151 架,同 比增加 78%;且伴隨國產大飛機 C919 的逐步量產(根據中國商飛官網數據顯示,目前 C919 訂單量超 800 架)和 CR929 的研發推進,航空航天領域的碳纖維用量有望進一步 增長。 根據賽奧碳纖維《2017-2021 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2021 年國內航空航天領域 碳纖維需求量約為 0.2 萬噸,2017-2021 年的 CAGR 為 22%,同比增速為 17.6%,而 2021 年全球航空航天領域碳纖維需求量約為 1.65 萬噸,2025 年預計全球航空航天領域碳纖維 需求量約為 2.06 萬噸。國內航天航空領域碳纖維需求相較于全球有較大空間,2025 年全 球航空航天領域碳纖維增速為 12%,我們假設國內 2021-2025 年間的 CAGR 為 15%,預 計 2025 年國內航空航天領域碳纖維需求量約為 0.35 萬噸,假設碳纖維單價維持 48.7 萬 元/噸(按 72 美元/kg,美元/人民幣匯率為 6.76 換算),2025 年我國航空航天領域碳纖維 市場規模將達 17.04 億元。
(五)體育休閑領域碳纖維需求穩步增長
2021 年國內體育休閑領域碳纖維需求占全球比例近 95%,未來將繼續保持此比例。當前, 碳纖維復合材料是用來制造體育運動器材的新材料,其比強度、比模量越高,構件的自 重越小、剛度越大。因此充分利用碳纖維復合材料的特性提升比賽器材的性能,可提升 許多體育項目的成績。全球近 90%的碳纖維體育器材加工在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完成, 體育休閑領域產品類別廣泛,主要使用在釣魚竿、高爾夫球桿、自行車架、球拍、曲棍 球桿等高端休閑體育市場,國內需求主要以 T300、T700 為主,包括少量 T800 和高模量 產品,規格以 3K、12K 等小絲束為主。
根據賽奧碳纖維《2017-2021 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全球體育休閑領域碳纖維 需求從 2017 年的 1.32 萬噸增至 2021 年的 1.85 萬噸,CAGR 為 9%,2025 年預計全球體 育休閑領域碳纖維需求量約為 2.25 萬噸,2021-2025 年間的 CAGR 為 5%。2021 年國內 體育休閑領域碳纖維需求量約為 1.75 萬噸,CAGR 為 10%,同比增速為 20%,相較于 2020 年的 4%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是 2020 年疫情的影響,群體運動的碳纖維器材有較大幅度 的下滑,而 2021 年開始放開群體運動,直接帶來了體育器材的較高速增長。我們預計國 內未來體育休閑領域的碳纖維需求增速和全球保持一致,CAGR 為 5%,2025 年國內體 育休閑領域碳纖維需求量約為 2.13 萬噸,假設碳纖維單價維持 18.7 萬元/噸(按 27.6 美 元/kg,美元/人民幣匯率為 6.76 換算),2025 年我國體育休閑領域碳纖維市場規模將達 39.83 億元。
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碳纖維產能國。根據賽奧碳纖維《2021 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 告》,2021 年全球碳纖維運行產能約為 20.76 萬噸,從區域角度來看,中國首次超過美國, 成為全球最大產能國,運行產能達 6.34 萬噸,占 2021 年全球碳纖維運行產能的 30.5%; 美國位居第二,運行產能為 4.87 萬噸,占比為 23.5%;日本位列第三,運行產能為 2.5 萬噸,占比為 12%。從生產商角度來看,位居首位的依然是東麗+卓爾泰克(東麗子公司), 吉林化纖集團位居第二,成為我國最大的碳纖維產能企業。雖然我國運行產能占比最大, 但由于較多國產碳纖維企業尚未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核心設備也多是進口且適配性不 強,生產線運行及產品質量不穩定,致使實際產量僅約 2.9 萬噸,產能利用率不足 50%, 長期存在高產能、低產量的現象。 全球碳纖維實際產能主要集中在日美企業,全球十強廠家中,包含了吉林化纖集團、中 復神鷹與寶旌三家大陸企業。我國已經建設的產能,與發達國家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2021 年進口量為 3.3 萬噸,超過國產數量,而國產碳纖維出口寥寥無幾,說明無論在性 能、質量水平及成本水平上,進口碳纖維依然有強大的優勢。所以我國碳纖維行業面臨 的難題是:加強自主創新,突破技術瓶頸,形成與國際水平匹配的高性能碳纖維產業化。
國內碳纖維產能大幅擴張,產能利用率快速提升。根據賽奧碳纖維《2017-2021 全球碳纖 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2021年國內碳纖維產能約為6.3萬噸,同比增長73.85%,2017-2021 年 CAGR 為 24.73%;國內碳纖維產量為 2.9 萬噸,同比增長 58.1%,2017-2021 年 CAGR 達 40.98%。國內碳纖維行業產能利用率近年快速提升,2017 年行業產能利用率僅為 28.46%,2021 年提升至 46.54%。國內龍頭廠商近年來在技術水平上的不斷突破,產線穩 定性的不斷提高,從而企業的有效產能得到快速擴張,行業長期“有產能無產量”的現 象逐漸好轉。 國內碳纖維行業的產能高度集中,2021 年 CR5 約 79%。主要企業有吉林化纖集團、中 復神鷹、寶旌碳纖維、新創碳谷、江蘇恒神、光威復材等。其中,吉林系的吉林碳谷以 原絲生產為主,且可外銷,國興碳纖維以大絲束為主,凱美克以小絲束為主;中復神鷹 以民用小絲束碳纖維為主;中簡科技以軍用小絲束為主;光威復材以軍民兩用等。
國產替代加速,未來空間巨大。根據賽奧碳纖維《2021 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 2021 年國內碳纖維需求中,進口碳纖維供應量為 3.3 萬噸,占總需求量的 53%,可以看 出我國碳纖維仍以進口為主,但進口比例持續下降,2021 年進口同比增速僅為 9.15%; 國產碳纖維供應量為 2.9 萬噸,占需求量的 47%,國產占比較 2020 年的 38%增長 9 個百 分點,且 2021 年國產碳纖維增速為 58.54%,遠超過進口增速,說明國內企業在碳纖維 生產方面取得突破,國產替代趨勢明顯。同時,國內加快供給,增速大幅提升,近幾年 供給增速持續上漲,且遠大于需求增速,但目前進口碳纖維供應量仍然明顯高于國產供 應量,國產替代空間巨大。 伴隨全球碳纖維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各大碳纖維企業擴產意愿明顯。2021 年國內碳纖 維供應量約 2.93 萬噸,吉林碳谷、中復神鷹、光威復材、中簡科技四家公司的銷量約 1.9 萬噸,國內企業的擴產也在紛紛加速。中復神鷹西寧萬噸高性能碳纖維及配套原絲項目 已全線投產;光威復材包頭萬噸大絲束碳纖維產線預計年底開始試運行;上海石化 1.2 萬噸大絲束碳纖維產線今年年中實現項目中期交工。
預計 2024 年國內供給將超過需求。近兩年供不應求的狀態導致國內碳纖維的價格持續走 高,目前這種狀況正逐漸得到改善。當前我國碳纖維行業供需仍存在較大缺口,伴隨未 來幾年龍頭企業的快速產能投放,預計供需缺口逐漸緩解,進口部分有望實現國產。長 期來看,供給端逐漸追趕上需求端的增長,供需差將得到改善,碳纖維價格將回到合理 水平。
特別聲明:本站所轉載其他網站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掃描關注
上海聯凈官方微信
隨時了解最新資訊